財政助力,農作物秸稈高值化利用前景可期
國務院2021年10月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了“加快推進秸稈高值化利用”要求。在國家財政、發改委、科技、農業農村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政企合作,創新實踐,我國秸稈高值化利用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助推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8月4日,在北京召開的“雙碳背景下秸稈高值化利用先進技術成果發布會”向外界傳遞了這一重大信息。
破解難題,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糧食連年豐收,但也付出了很大代價,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環境亮起了“紅燈”?;?、農藥等投入品過量使用,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農膜回收率偏低等問題挑戰,成為當前農業生態資源環境面臨的突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并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重大戰略。此后歷年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鄉村振興,并把生態振興作為重要內容,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堅持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農作物秸稈高值利用技術研發團隊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環發所研究院姚宗路對記者表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下,從2016年起,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安排10億元財政專項獎補資金,在北方10省區開展秸稈高值化利用試點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2019年,在總結前期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安排18億元專項獎補資金,將秸稈高值化利用試點省份擴大到全國。2020年至2021年,中央財政連續兩年分別安排27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進一步擴大獎補范圍和獎補額度。據統計,從2016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約100億元財政專項獎補資金,積極支持各地開展農作物秸稈高值化利用工作。在財政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目前已建成1000余個農作物秸稈高值化利用試點縣,發展態勢良好。
變廢為寶,找回農業生產的“另一半”
相對于糧食等農產品而言,農作物秸稈成為我國農業農村乃至國民經濟的“另一半”財富。
“得益于財政及各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我們成為農作物秸稈高值化利用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踐者、受益者,實現了多贏。”指著一堆堆由農作物秸稈轉化而來的高科技服飾、綠色食品等產品,安徽豐原集團董事長李榮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萬千。
據介紹,豐原集團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成功研發了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生產秸稈混合糖聯產黃腐酸高效有機肥技術,使用混合糖為原料,利用特殊馴化的菌種、生物發酵技術、提取純化技術、合成聚合技術、精餾技術等加工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使用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資源,利用生物技術生產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實現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轉化,變石油煤炭的“黑金經濟"為生物質原料的“綠金經濟”,以工業的方式推動農業發展。此外,聯產的黃腐酸高效有機肥可以全部還田,有利于改善土壤有機質、有利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利于黑土地保護,減少使用化學肥料,大幅減少碳排放,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未來利用毎年產生的8-9億噸秸稈,以分布式鄉鎮糖廠的模式,在鄉鎮建立混合糖和有機肥加工廠,以年產3萬噸混合糖聯產4.5萬噸黃腐酸高效有機肥為模塊建設,為美好鄉村、美好鄉鎮、農民增收、農民就業創造條件,變廢為寶,找回農業生產的另一半。
“每一棵農作物都是一臺綠色能源生產機器”
發布會上,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指出,大力發展秸稈高值化利用是發展循環經濟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在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要抓住雙碳目標所帶來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歷史性機遇,特別應重點關注生物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通過生物基替代化石基材料,能從根本上實現本質減排和固碳,這是綠色低碳產業的重要技術發展方向。這次成果發布會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變廢為寶實現高值化利用的領先技術進行主題交流,為循環經濟助力降碳的新路徑和減少白色污染的代塑新方案。
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原司長任樹本在主旨演講中強調,秸稈的原料化利用是農業生態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也是實現秸稈高值化利用的重要保證。將源源不斷的秸稈資源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可有效實現工農復合型產業,拓展農業產業鏈,增加就業機會和農民收入。特別是在雙碳背景下,以秸稈為原料的生產過程對于提升企業的碳匯價值,為下游生物基制品改善碳足跡數值,實現產品減碳甚至實現產品碳中和創造了新的市場機遇。
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尹成杰在總結講話中指出,現代農業綠色發展和資源節約循環利用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迫切需要加強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村生活垃圾等農林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撿回另一半農業,而理念創新是撿回另一半農業的根本前提。農業農村是綠色能源的大產業大基地,農業是生物質能的最大生產基地,生物質能有其他能源不可比擬的優勢。每一棵農作物都是一臺綠色能源生產機器,農業生物質能具備綠色、低碳、可持續利用等優勢和特點。發揮農業農村生物質資源優勢,就地取材、就地建廠、就地轉化、就地利用,既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又有利于減輕建大廠的投資壓力;既有利于解決綜合利用農業生物質資源,又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既有利于發展農村能源新產業新業態,又有利于擴大農民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
與會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在座談交流時表示,當前,我國農業資源高度消耗的經營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種養業綠色生產和低碳加工技術相對落后,加快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綠色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保證和迫切要求。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大力發展秸稈高值利用技術,構建節約資源環境保護的鄉村產業格局,形成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產業布局與生產生活條件相協調,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來源:中國財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