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垃圾如何入侵人體
塑料,現代生活中最常見的外包裝。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是現代文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如今,白色污染正在一步步回歸文明生活,入侵人類的身體。
人類丟棄的塑料垃圾,被埋入地下幾十年之后,依然嶄新如初。只有經過幾百甚至上千年的時間流逝,才能慢慢降解。但并不是被徹底分解了,而是分列為微小的塑料微粒,混雜在土壤砂礫之中。直到一場降雨帶來的水流,將這些塑料微粒沖刷到河流之中,隨著百川奔流到海,來到白色塑料的藍色王國——大海。
大海是孕育地球生命的搖籃,現在卻成為人類的終極垃圾場。
每年有900萬噸漁網、繩索和各類塑料垃圾,成為大海的新成員。海洋上漂浮著的塑料制品,成為了某些生物的附骨之蛆。在地球上生活了兩億多年的海龜,無法分辨塑料袋和水母的區別,經常會將塑料袋當做食物吞下。而那些點綴著海洋的小島,則成為一張張固定的兜網,將大量的塑料垃圾兜住。曾經美麗的沙灘,化為惡臭熏天的垃圾場。翱翔與海闊天空上的海鳥,也常常將塑料碎片當作美味的食物而入腹中。
2019年5月,探險隊深入10927米馬里亞納海溝,在海溝底部發現了塑料垃圾。他們在打破深潛記錄的同時,也打破了人類對塑料污染的想象。
然而,這些僅僅是人類肉眼可見的污染。更大的危機,來自于人類看不到的東西——塑料微粒。
漂浮在海洋上的塑料制品老化、破碎為毫米,甚至納米級別的碎片之后,真正的災難降臨了。
海洋中的貽貝等食物鏈底端生物,通過腮來吸入微生物,會把塑料微粒一起吸入,留在貽貝的消化系統中。之后,在大魚吃小魚的循環中,食物鏈地位越高的生物體內,塑料微粒也越多。而作為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為這個循環畫下了句號。
也許,我們隨手丟棄的一個垃圾袋,會在許多年后,重新回歸我們的體內;也許會像我們的染色體一樣,留在子孫后代的體內。然后,這些微粒塑料會慢慢進入器官組織內,導致身體產生嚴重的炎癥,甚至癌癥。
根據數據顯示,僅僅漂浮在海面上的微粒塑料,就達到了每平方公里1.3-1.8萬塊。海面之下,更是無法估量。
經常吃海鮮的食客,每年攝入的微粒塑料多達1.1萬顆。除了被排泄出去的部分,許多的塑料微粒,最終會嵌入人體組織,對人體健康造成終身的威脅。
不過,如果你以為不吃海產品,就可以避免微粒塑料的侵蝕,那恐怕是癡心妄想。
根據華東師范大學的研究報告,超市賣的食鹽里,已經出現微粒塑料的身影。因為食鹽一般是來自海水、鹽湖、鹽井,根本無法避免塑料微粒的污染。只要塑料微粒足夠小,就會被食鹽晶體包裹進去。
然這些塑料微粒,除了從海洋回流到體內,還會每天從我們的指間劃走。市面上大多數打著“深層清潔”旗號的清潔用品,洗面奶、沐浴液和牙膏等,同樣包含著大量的微粒塑料。這些微粒塑料通過下水道,經過根本無法過濾微粒塑料的污水處理廠,同樣會匯入河流,流入大海。
地球帶給人類以生命,人類要回報地球以文明,而不是垃圾。
地球興亡,匹夫有責。保護環境,從我做起。